资讯 >
2017-03-06 08:26:21"春捂秋冻、不生杂病"是一条保健防病的谚语,其意思是劝人们春天不要着急脱掉棉衣,秋天也不要刚见冷就穿得太多,适当地捂一点或冻一点,对于身体的健康是有好处的。
春捂要特别重视对头、脚、颈、手这些部位的保暖,不要很快就摘掉帽子,取下围巾、口罩,脱掉厚袜及手套,否则很容易降低身体免疫力,导致疾病入侵。
何时春捂
1、春捂要把握时机。在冷空气到来前24-48小时是春捂的时机。因此,妈妈在冷空气来临的前一两天就要适当给宝宝增添衣物了。
2、清明节前后。清明节前要及时关注天气预报有意捂着一点,谨防“倒春寒”,进入清明后,气温会逐渐平稳回升,可视天气变化适时减少衣物。
3、当昼夜温差大于8℃时就需要捂一捂了。而15℃则可以视为捂与不捂的临界温度。也就是说,当气温持续在15℃以上且相对稳定时,就可以不捂了。
春捂要捂好“背、肚、足”
背暖:保持背部的“适当温暖”可以预防疾病,减少感冒的机会。“适当温暖”,就是不可“过暖”,过暖则背部出汗多,出汗多反而因背湿凉而患病。
肚暖:有助于预防消化不良和寒性腹泻。肚子是脾胃之所,保持肚暖即是保护脾胃。
足暖:脚部是阴阳经穴交会之处,皮肤神经末梢丰富,是对外界敏感的地方。手脚保持温暖,才能保证身体适应外界气候的变化。
不是人人都要“春捂”
“冻一冻”春捂不能一概而论,也是因人而异的,年轻力壮的人可以适当冻一冻。“捂一捂”老年人、慢性病患者对寒凉的刺激比较敏感,稍不注意就会引发疾病。
“脱一脱”每个人的体质不同,耐受冷热的程度也不同。如果感觉“捂”了身体会出汗,就不妨早点换装,否则,“捂”出了汗,万一再被冷风一吹,反而容易着凉。
对宝宝的穿着,成人常爱根据自己的感受,成人对冷热的感受,是自己几十年的习惯养成的。宝宝穿着的厚薄是可以从小培养的,在一定范围内少穿比多穿好。一般人们总怕宝宝冻着,认为宝宝小,身体娇嫩,抗寒能力低,冻着爱生病,而不注意增加宝宝的耐寒能力。其实捂得越多,越爱着凉生病。
当宝宝随着年龄的增大,身体免疫力也需要逐渐增强,让宝宝多参加户外活动,以增强适应能力。另外古人的薄衣之法,当从秋习之,强调了薄衣的习惯应从秋天开始养成,慢慢适应,到冬季再略加衣服即可。这样既锻炼了宝宝的耐寒力,又不致使其受风寒。